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PKUDH)是北京大学的校级跨学科研究虚体。中心于2020年5月经北京大学批准成立;2022年2月在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下设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中心是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智能”专业委员会的牵头组织单位,致力于古籍资源的智能开发与利用。2022年3月接受字节跳动公益的捐赠,以“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为研发基地,将中心在古籍智能信息处理的技术积累转化为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社会服务。

北大数字人文中心的宗旨是打造数字环境下人文学科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探索智能时代数据驱动的人文研究范式。中心为人文社科学者与理工科专家提供交流与协作渠道,一方面推动大数据、智能技术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倡导技术创新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局观,促进信息技术与人文社科的双向融合发展。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在校内致力于组织跨学科研究力量,广泛吸引各院系师生参与,建构协同创新的数字人文平台;在校外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和相关学术机构建立广泛的学术合作,筹办高端学术活动,培养全科型人才,推动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的数字人文研究项目。

人员构成


学术委员会:
        - 邓小南(主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包弼德(Peter K. Bol),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讲座教授
        - 李晓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
        - 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刘玉才,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 赵白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
        -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李文新,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

工作委员会:
        - 王军(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 聂华,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 史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 苏祺,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副教授
        - 杨浩,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专家委员会:
        - 陈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 程乐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 邓志鸿,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教授
        - 何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赫忠慧,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授
        - 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 李咏梅,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
        - 刘琳琳,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
        - 罗定生,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副教授
        - 沙志利,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
        - 宋亚云,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
        - 童云海,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教授,图书馆副馆长
        - 王长松,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研究员
        - 王腾蛟,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
        - 王彦晶,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
        - 杨海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 杨梦,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 杨韶蓉,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 叶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俞敬松,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教授
        - 张剑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
        - 张鹏翼,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长聘副教授
        - 赵丹群,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什么是数字人文


        今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环境使得文献资料的生成、传播与处理方式与以往大为不同,造就了全新的学术生态环境,没有任何学科可以置身度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人文学科分析和处理资料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现象的角度,以及呈现分析结果的形式。置身于这样的颠覆性的学术生态变化,人文学科做出了自己的回应——"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数字人文的特质在于突破原有的学术藩篱与组织边界,融合文科、理科和技术学科,为多学科的交流与协作提供平台。
        数字人文有两方面的含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在超长时间跨度和海量文献资料上的跨文化研究成为可能,为人文学科提供了新方法、新工具,催生新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泛在的数字信息环境愈加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数字人文为此提供了通道。数字人文要求全科型的人才培养:新一代的人文学者既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又要掌握计算思维与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理工科的学生既要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又要泽被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此培养智能时代对人类社会和人类命运有整体性思考和把握能力的全科通才。



愿景和目标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的目标是:

        人文计算: 将数字方法应用于人文学科的语料进行跨学科研究,特别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在大规模人文语料上进行长历史跨度分析和跨文化比较,为人文学科打造通用的数据工具和计算平台,并借助新技术来呈现人文领域的研究成果。
        人文设计: 数字人文为科学与人文的创造性互动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试验场。它将人文材料以图像、3D 模型、互动应用、虚拟现实等多种形态呈现出来,将人文成果变成互联网信息环境下可感知、可交互的信息产品,激发具有人文气息的文化产品设计,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人文创新: 向全校师生开放,师生们可以自由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孵化项目想法,开展创新实践。实验室向研究团队提供空间、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激发我校师生的活力,释放我校以人文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的巨大潜力。



大事记

2022 年 3 月 17 日  北京大学首届数字人文作品展开幕
2022 年 3 月 12 日  在高校古委会和古保协会的支持下,由数字人文中心发起并筹备的“古籍智能系列在线研讨会”正式启动,研讨会组织古典文献领域的资深学者、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和古籍数字化领域的企业领袖共同研讨古籍资源智能开发与利用的相关议题。系列研讨会共有 12 讲,覆盖全年。
2022 年 3 月  接受字节跳动公益的捐赠,冠名成立“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致力于古籍资源的智能开发与利用
2022 年 1 月 13 日  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燕南园 52 号举办“文化遗产与文化计算”学术沙龙
2021 年 12 月 30 日  在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上通过为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配置基本资源的决议
2021 年 11 月 24 日  2021 年度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专项资助入选项目名单公布,北大数字人文中心主持或参与的项目达 5 项,占全部资助项目总数的 18%。
2021 年 9 月 15 日  作为牵头单位,联络高校、图书馆、企业等相关单位,发起成立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智能开发与利用专业委员会
2021 年 8 月 10 日  数字人文研究专题工作会议在燕园大厦 1211 会议室举行,通过促进数字人文中心实体化建设的决议
2021 年 6 月 16 日  在北京大学行政月度会上与邓小南教授一同汇报“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发展规划倡议”
2021 年 6 月 11 日  赴重庆参加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立项申请答辩
2021 年 5 月 16 日  在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上与邓小南教授一同汇报北京大学数字人文进展及发展规划
2021 年 1 月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全面合作协议签署
2020 年 12 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点合作项目“中国儒家学术史知识图谱构建研究”获批
2020 年 9 月 25 日   “智能环境下古籍资源开发与利用专题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0 年 6 月 6 日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中国历史研究” 云端论坛成功举办
2020 年 5 月 27 日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2020 年 4 月 18 日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国际在线工作坊’2020 ”
2020 年 3 月 20 日   “人文学科电子资源与数字人文导航”系列在线讲座
2020 年 1 月 16 日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2019 年 12 月 17 日    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数字人文合作研讨会
2019 年 10 月 13 日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典籍传承与学科融合”研讨会



加入我们


        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为数字人文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开放且包容的环境,欢迎校内外对数字人文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加入数字人文的人才资源库。有相关活动或适合的项目时,将联系当事人参加中心的活动,或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

        报名方式: 请您撰写个人陈述,连同您的简历一同发送至 gdhc@pku.edu.cn 邮箱。中心研究员招募方式滚动招募,无截止日期。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方李邦琴楼
邮箱:gdhc@pku.edu.cn
公众号: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